ニュース

這些名單可說是我一直保護的口袋名單,抱著「割愛」的心情分享,因為每次分享店家後,之後得排更長的隊、等更久,才能享用到,所以內心很矛盾。 — 劉品言 Q:您的成長歷程中,與小吃之間的故事? A:大部分的小吃名單都是我從小到大累積的,因為我的 ...
來自香港的台北晶華酒店晶華軒中餐廚藝總監鄔海明,出身於以正宗粵菜聞名的香港利苑酒家,擁有逾30年廚藝經驗的他,海外工作經驗也相當豐富。他曾在澳門金沙城中心歷練,也曾任職日本大阪麗池.卡爾頓(Ritz-Carlton)飯店的粵菜餐廳「香桃」,並於201 ...
A:我從小不是那麼喜歡吃正餐,家裡也不常開伙。國高中住校,吃的是大鍋飯,自然也稱不上好吃。反而小吃對我來說,是比較有趣、比較撫慰的飲食記憶。它常常出現在我非正餐時間,比如上下學路上,或是家裡沒煮飯的時候,讓我可以自己選擇要吃什麼,擁有很大的選擇權與自 ...
出身高雄的郭銘哲,從小總是跟著長輩一起去小吃店覓食,喜歡的店一開始一定是為了某道料理而去,去了幾次之後就會開始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,尤其著迷於醬汁、滷汁的滋味。
店家將新鮮油條塞進餈飯的包法,加一碗鹹豆漿,是國寶級的小吃。尤其太多香港饕客吃完了很高檔的晚宴,但在半夜的宵夜上,還要來此吃它半個餈飯和鹹豆漿才休。
做為貓下去敦北俱樂部創辦人,人稱阿寬、寬哥的陳陸寬,在餐飲這條路上挑戰過各種大小工作,近期也再度出版新書〈老派生活有約吃飯之必要〉並重申「約吃飯是重要的事」。之於他,兒時品嚐過的美味,既是記憶的定錨點亦為生命經驗的側寫,而居於臺北後所探索的小吃,則巧 ...
在北中南多個地區都有生活過一段時間的美食作家劉書甫,現定居於台中,身兼6歲女兒的父親與文化工作者多重身分。著有《細味台中》、《喫心地》等作品,持續推動「在地食記的文化寫作」,讓美食成為認識城市歷史風土脈絡與地方生活溫度的窗口。
曾奪下台北文學獎首獎,台灣文學金典獎等,著有〈老派少女購物路線〉的作家洪愛珠,向來擅長以食寄情。新北市成長的她,將今年主軸定錨於新北市,跳脫⾸都與古都的主流關注,分享本地⼈才知曉的⼩食店家。因為⼩吃從不只是她筆下提及切仔麵時「入⼝鮮滋滋油汪汪,清香腴 ...
這次在探訪小吃的時候還觀察到一個現象,就是年輕人開始接手,創造出小吃的新樣貌。像是基隆的圳記紅燒鰻以前是路邊攤,第一代是他阿公那一代,現在接手的第三代搬到了店面中,新風格的裝潢搭配上老照片,讓大家品嚐時也可以看到過往回憶,有懷舊、也有創新;另外像宜蘭 ...
A:用料越單純的小吃越雋永,而最深刻的美味記憶大多跟童年、及初次的味覺衝擊有連結,即便長大經驗變多,吃到本能上覺得好吃的東西,大多也都跟初次的味覺記憶有關。這也成為我的評選標準:耐吃、有所堅持、單純即美。
美食家徐天麟是重度小吃愛好者,愛吃、懂吃,也捨得吃,出過美食書籍,也帶過美食旅遊團,文章常可見於各大媒體,已經第三度擔任《500碗》評審。目前經營粉絲團「肥到深處無怨油」,分享許多美食資訊與趣事。